临沂市“十优”产业规划(2019-2025年)
临沂市“十优”产业规划(2019-2025 年)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沂商城管委会,临沂蒙山旅游度假 区管委会,临沂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各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现将《临沂市“十优”产业规划(2019-2025 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 施。 临沂市人民政府 2019 年 12 月 31 日 目录 头部章 形势环境 一、基础现状 二、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第三章 产业空间布局 一、两圈 二、一港 三、多轴 第四章 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先进装备制造 二、现代高效农业及食品加工 三、新材料
培育壮大“十优”产业,是我市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 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既是重大责任,也是重大挑战。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市 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打造在全国全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全力助推新时代大美 新临沂建设。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解放思想求突破、凝心 聚力快发展,经济结构破旧立新,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8 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 7.8:43:49.2,第三产业占 生产总值比重居全省第 3 位。新兴及高端产业较快增长,“四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 长 22.5%,其中新材料、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分别增长 53.2%、31.6%和 20%。
产业规模逐步膨胀。2018 年,头部产业增加值 369.68 亿元,占全省总量的 7.5%,居全 省第 5 位。产值过亿元企业 1853 家,完成产值 8475.1 亿元,增长 23.3%。服务业增加值 2319.37 亿元,占全省总量的 6.1%,居全省第 5 位。
产业载体逐步壮大。省级以上开发区 15 个,其中国家级 2 个,省级 13 个。临沂综合保
税区成为全省第 3 个综合保税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3 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2 个。累计认 定产业集群 51 个,其中省级 12 个、市级 39 个。工程机械、精品旅游、商贸物流和木业 4 个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费县环蒙山康养旅游等 3 个集聚区入选省 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产业创新逐步提升。全市重点企业与国内 100 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 20 多个国家和 地区开展了实质性产学研合作,新增科创平台 280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省级 110 家。2018 年,全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2.82 件,获省级及以 上科技奖励 11 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 370 家;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2 家,国 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12 家,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18 家。
虽然我市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但大而不强、大而不均、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产业层次不优。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 60%、重化工业占传 统产业比重约 60%,新经济规模偏小,新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仅为 18.9%,新业态、新模式 尚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二是企业实力偏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体规模较小,产值不 足 1 亿元的占比 70%以上,而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20%。三是发展支撑不强。招商引资缺 乏大项目好项目,2018 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 1097.2 亿元、下降 1.4%,高新技术 产业投资下降 17.8%,“双招双引”考核排名位居全省后列。四是亩产效益不高。全市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仅为 6.07 万元/亩,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低至 1.68 万元/亩。亩 均税收 10 万元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用地仅占 15%,有 30%的规上工业企业用地亩均税收在万 元以下。14 个开发区有 7 个开发区投资强度还不到 200 万元/亩。五是产业集聚不够。产业 布局较为分散,集中集聚度不高,14 个开发区有 6 个开发区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到 50%。六是 创新能力不足。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健全,能够承载创新资源集聚的公共创新 平台,特别是对全市行业、产业提供公共支持的重大创新平台十分缺乏。2018 年,高新技术 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 30.6%,居全省第 11 位,低于全省平均 6.3 个百分点,比 去年扩大了 0.8 个百分点。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革,我市发展面 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 困难挑战,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从国际看,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进入密集活跃期,产业链调整和产业转移出现新特点。 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众多领域已处于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 从根本上重塑生产生活方式,这对我国参与全球分工和长期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 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影响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加速向东 南亚等区域转移的态势,而且也出现了产业链整体转移苗头。
从国内看,“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稳的态势更加巩固,加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 布局。但当前我国供需失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外部环境趋紧和经济运行稳中有变, 传统优势正在逐渐弱化,新的竞争优势尚未有效形成,产业链安全面临挑战。美国单方面挑 起的贸易摩擦,使得我国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供应
链、价值链、产业链安全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加快优化提升,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不 断推动产业升级,形成发展新动能。
从全省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 要指示批示,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描绘了蓝图。省委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以新 旧动能转换等八大发展战略为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聚焦实体经济,狠抓项目落地, 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为“十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我市看,全市上下聚力新旧动能转换的氛围浓厚,承接南北和贯通东西的区位优势正 在形成产业优势,千万人口大市的人力资源正在转化为人才资源,临日都市区和“两河时代” “高铁时代”支撑引领下的城市化空间潜力巨大,承接新一轮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十分 明显,承载新旧动能转换的土地资源储备相对充足,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赋能传统产业 前景广阔,临沂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融入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淮河生态经济 带、胶东半岛经济圈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 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把园区作为产业培育的主阵地,把“双招双引” 作为产业培育的生命线,深入实施“十优产业倍增”计划和“名企倍增”计划,做大做强传 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未来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绿色低碳、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新时代大美新临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科学发展。树牢全局观念、强化系统思维,依托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长 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综合考虑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合理确定区 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发展科学性。
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强化生态环境刚性约束,大 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向清洁、高效、低碳的 方向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信息 通讯技术、新材料、医养健康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 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坚持集聚发展。依托大企业、大项目,以园区、基地和项目组团为载体,引导产业向特 定优势区域集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项目集聚,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关联度、 完整度。
坚持特色发展。引导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业施策, 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避免同质竞争和低端重复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协作发展、互补发 展。
按照产业集聚和国土空间相协调的原则,在多规融合的基础上,衔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 “一城引领、两廊带动、三园集聚、全域协同”总体规划,打造“两圈一港多轴”的产业格 局,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鲜明、各类要素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城市经济圈,即中心城区和高新区、经开区。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依托航空、 公路、铁路和近港运输的便利条件,以集聚的研发能力为核心,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在提升 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建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品质的基础上,扩大医养健康、文 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规模,培育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等前沿业态,充分发挥现代金融 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融通效应,打造支撑引领全市“十优”产业发展的城市经济圈。
生态经济圈,即环大蒙山、沿沂沭河区域。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临沂国际生态城为 双核,辐射环蒙山区域、沂沭河沿岸区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以生态、地质、山水为核心要素,着力开发蒙山特色养生休闲和生态城国际开放优势,重点 发展以环保、绿色、健康、养生为理念的现代高效农业及食品加工、医养健康、文化旅游、 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经济圈。
临港钢铁基地。依托临港高端不锈钢及先进特钢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近海临港区位优势, 在临港区域高水平建设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制造和加工基地、研发中心和交易中心,合理配置 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推动形成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政策配套完善、品牌竞 争力不断提升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推动实现与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与全域城乡建设空间规划“七轴联动”相衔接,结合临日一体化发展轴、临连协同发展 轴、3 条山水文旅城镇发展轴、2 条市域城镇发展轴,依托京沪高速、长深高速、鲁南高铁、 菏兖日铁路、G205 国道等运输走廊,充分发挥通道枢纽功能和沿线园区载体平台功能,因地 制宜地打造“十优”产业集聚轴。同时,市域南部与苏北交界的兰陵、郯城、临沭 3 县,充 分发挥紧邻长三角地域优势,全力打造鲁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轴,为全市承接长三角、京津 冀及胶东半岛产业转移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